我希望未来阅藏小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要有进一步的提升。
首先,心体与万物神感神应,故真己为与天地万物一体者。那人人本自具足的圣人之道究竟何所指呢?若欲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先行考察何者生死的问题。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四十二章经》记载: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13)关于大人与小人之区分,孟子曾云: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自此以往,生死亦就成为心学的根本问题之一。阳明感叹生命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
阳明倡导体证良知以摒弃假我,并未走入生命的虚无主义。因此,阳明之生死觉化,既未堕于虚无寂灭之窠臼,亦未落于自求解脱之坑堑,正是通过对长生不死的视域转化,阳明构建起了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闲谈今古,何羡重茵鼎食,悬佩紫授,并那戴着金貂?月白风清,受用不了。
乐山乐水乐陶陶,看渔樵乐意多饶。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本文作者近年师从岭南派古琴家谢导秀先生习弹古琴,对《渔樵问答》一曲情有独钟。暑往寒来春复秋,白发乱飕飕。
]明陈大斌说此曲乃其师李水南作品[明·陈大斌:《太音希声》第三册《渔樵问答·解题》,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待到时机成熟时,复现身应世。
有一类隐逸者,他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坚持人间有邪正两道,且唯有通过其肯认的正道才能提升人格而上契天道。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渔父则初见于《庄子·渔父》篇,其形象也是以与孔子对话的方式呈现的。撇却许多闲愁,又何忧?第四段晓起带月行,披星卧月眠。
第五段,以一段清越的泛音描画渔樵心徜徉其间的青山绿水,并结束乐曲的第一部分。只见矗崎岖犹有路通,野客并那山翁,竹径更有松风。第五段体蓄鱼虾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杨鬐鼓髡受不惊。渔樵之乐,其乐又如何?指山水,相与笑呵呵。
萧鸾系指法繁复、拟声性强、旋律优美,当是经过后来琴家修饰的谱本。萧鸾系谱本则以正调商音为主,《重修真传琴谱》、《琴书大全》、《玉梧琴谱》、《文会堂琴谱》、《藏春坞琴谱》、《真传正宗琴谱》、《古音正宗》等都是正调商音,但《理性元雅》为本调徵音[参《琴曲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自古以来,窥破此窍者绝少而受其宰制者良多,因此渔父越俗贵真的人生价值在每个时代都弥足珍贵。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的《渔樵问对》(一作《渔樵问答》)一文,将渔父樵夫并列起来,其主题与庄玄一样,也是揭示不以我观物而以物观物的无我之道,以及善察世间经权消涨、人生进退隐显的圣人之道,令渔樵从此前高深莫测的思想形象一变而成了鲜活可感的文学形象,其生动的对话甚至潜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之美。稍晚于庄子的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也为我们描绘了这种渔父形象。依庄子所说,隐逸就是一种养身葆真之道,而隐逸的根本内涵是德隐。又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一集,第129~134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撒网也,扁舟系水滨,风静波平。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
],因此以这两种音为主的琴曲都适合表现该曲曲意,只是徵音的咏叹色彩较商音清淡,音色要轻快、明亮些。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
《浙音释字琴谱》、《重修真传琴谱》、《杨伦太古遗音》、《琴苑心传全编》、《五知斋琴谱》、《张鞠田琴谱》、《焦庵琴谱》等琴谱均称《渔歌》为柳宗元所作,(详参查阜西:《存见古琴曲谱辑览·解题》,第118~120页。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琴曲意境具有模糊性,对它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因此,德隐即道隐,亦即没有踪迹可寻的圣人之隐,而圣人之隐所以没有踪迹,是因为他们超越了一切对待而进入无待、获得了终极自由的境界。
荣枯胜败,显晦兴亡,时移势改,落花随水去也任流东。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披粗衣,餐淡饭也,草舍团瓢。繁华凋谢,竟与草茅微贱同。
遁世逍遥,茫然不知南北与那西东。第二段培植春意渔又诘之曰: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伐之为薪,生长莫达。
] 确如陈寅恪先生说,魏晋之际有不少巧官也以这种见识相标榜(陈寅恪前揭文),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没有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即世隐逸者。叹人生能有几何?第八段鸣和弥清[鸣和弥清前,《太音希声》尚有渔樵并乐一语。
[晋·郭象:《庄子·逍遥游注》,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在他们的眼里,天地万物乃至人间一切都是道的化身,都是平等不二、贵贱无别的一员,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外篇·秋水》)。(明·张进朝:《玉梧琴谱》卷上。自此之后,这种隐逸思想和隐逸者一直是传统中国思想和生活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关于隐逸问题,庄子最先作出了阐述,他视无待(超越一切对待关系)为人的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也以无待为最大的隐逸[《庄子·缮性》篇说: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亦查无实据,较为可信的是李水南传承而非创作了此曲。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
第二段否泰难期,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理性元雅》、《兰田馆琴谱》本歌词同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渔樵的山水乐趣,而且随天时,惟有渔人樵子最便宜一语则将意境翻上了一层,谓只要隐逸者随遇而安,即使他身居红尘,其心也无异于山水之间,这自然更倾向于即世隐逸思想。
曲终,渔父指着孔子问子路是谁,子路告诉他是孔子。(《琴曲集成》第9册,第1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